最近,“職場失語癥”和“文字討好癥”受到社會熱議。所謂的職場“失語”,是指一些人在辦公室一天工作下來,都沒有人說話,同事之間靠微信交流,有媒體將這種現象總結為“職場失語癥”。而“文字討好癥”描述的則是人們在線上溝通時,為了使對方感覺舒服、親切和友好,對語言表達進行的一些調整,經常在結尾加上“哈、啦、喲、滴、~”或可愛的表情包,給人一種“人畜無害”的感覺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身處職場的年輕人,對“職場失語癥”和“文字討好癥”現象,既有真切的感受,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。同事之間話少一些,讓“社恐”人士感覺很舒適。在媒體的采訪中,有人則希望在工作中不只有機械的工作交接,而要和同事有些交流。針對“文字討好癥”,有網友覺著這是正常人際交往中的禮貌性表達,是彼此尊重的表現;有人則持反思態度,認為這會影響真實的自我表達,可能使溝通成本增加。
表面上看,“職場失語癥”討論的是要不要和同事交流,“文字討好癥”則是指用何種話語與人進行溝通,似乎二者關系不是很大。盡管在不同的溝通對象和交流語境下,人的自我呈現方式或許會有差異,但語言表達有習慣性,職場社交中所采取的策略,也可能不經意間摻入到其他社交情境中。將“職場失語癥”和“文字討好癥”放在一起,就會發現它們共同勾勒出一幅職場社交的圖景,反映出年輕人的職場心態、社交特征。
一方面,個人有選擇社交方式的自由,社交模式是靈活的,另一方面,人際溝通又是有語境的,不同的身份地位、交流目的,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語言表達的技巧、姿態?;蛟S有人并不指望職場社交能帶給自己多少溫暖、慰藉,但如果職場社交中,我們可以游刃有余,就可以增強同事間的了解與互動。
“討好體”并不是新現象,古已有之的敬語、謙辭等,已經說明人們希望用更加準確和妥帖的方式表情達意。如今網絡技術給我們提供了更多選擇,使我們在線上交流時,可以使用特定的修飾詞、符號和表情包,互動過程也賦予這些符號更多的情感意義。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不過,線上交流雖然便捷,但缺少了面對面的交流,也給人們的交流制造了不確定性,使得人們對語言的選擇更加慎重。在職場社交中,雙方交往可能出于合作目的,也可能是單方面的配合執行,這就需要我們更謹慎地選擇表達方式。
圍繞“職場失語癥”和“文字討好癥”的討論,呈現出年輕人對待職場和社交的態度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,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浮于表面的無效社交上,更看重自己的邊界感和分寸感,也愿意在適當的時機,以合適的方式,去分享和表達真實的自我,亮出自己的鋒芒和主張。
撰文/白毅鵬
本文地址:/qcgl/143389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
上一篇:“憑會說話升職?”,職場馬屁精和職場高手的區別在哪?
下一篇:沒有了